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党建引领>>军工史话

解密6214厂 ——从破产核潜艇厂到新造船公司的华丽转身

发布时间:2022-05-19 06:28:05|栏目:军工史话 |浏览次数: 291
    解密6214厂
——从破产核潜艇厂到新造船公司的华丽转身
崔金泰  崔玉平
                 
   长江中段一个神秘的工地
        20世纪60年代末,外部形势日益严峻,毛主席发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 和“时刻准备打仗的号召。而建设强大的海军是备战的当务之急,其中海军装备现代化又是建设强大海军的关键。
        1969年2月14日,毛泽东主席在圈阅中央军委办事组的请示报告中指示“在长江中游另建一个核潜艇生产基地”。这一重要批示迅速传达到六机部。六机部很快于同年3月份下发文件,决定筹建以“09”(核潜艇代号) 厂为重点的五大船厂。5月25日,在海军的配合下,由六机部副部长边疆带队,从上海乘船沿长江选点建厂。经过沿途调查、考察,初步认为长江中游湖北省与江西省毗邻的下巢湖地区适合“09” 厂的建造。
        1969年11月5日,国防工业军管小组、国务院国防工办下达筹建长江核潜艇厂设计任务书。11月7日,六机部在“09” 厂工程基本建设及包建厂会议上,正式确定“09” 厂建在江西瑞昌县的下巢湖地区,由六机部第九设计院设计,武昌造船厂包建,这些决定在当时是国家最高机密。会议还议定了厂名为“国营长江核潜艇厂”(此厂名从未公开使用过),代号6214厂。为保密起见, 厂名对外称“国营武卫金属结构厂”(后又更名为“国营燎原机械厂”)。
        至此,神秘而颇受重视的“6214厂”便正式诞生了(代号6214有来由,其中6表示六机部,214为纪念毛泽东主席1969年2月14日批示。)
基建工程大会战
        1969年11月21日,六机部下文指示:6214厂于1970年开始基建,1974年正式投产,年产第二代核潜艇6艘。很快,由武昌造船厂技管人员组成的6214厂筹备组抵达下巢湖,开始工厂的筹建工作。同年11月25日,六机部军管会批复长江核潜艇厂设计任务书和生产纲领。
        1970年2月25日,工厂成立工地筹建领导小组和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开始“通路、通水、通电、平地” 的“三通一平”工作。同年9月,经6214工程指挥部批准,成立了福州军区6214工程长江核潜艇厂工地会战指挥部,负责工厂的基建和生产建设。
        6214厂的基建工程项目达110项,总投资2亿1千万元。下巢湖区为总厂区,码头一带为分厂区。由国家建委一大队、交通部一航局和三航局、工程兵等单位组成的施工大军,在闽赣两省1万多民工的协同下,按照“先生产,后生活;先厂房,后宿舍”、“边设计,边施工,边安装,边生产” 的“两先两后” 和“四边”的施工原则,动工上马开始了基本建设,其组织的三次大会战,则把建厂工作推向了高潮。
        首次大会战于1970年9月21日打响,建工部一大队、三航局、天津挖泥船队、江西省重工业地质队、解放军6696部队以及闽赣民工共11900余人,投入到热火朝天的施工中。这次大会战的基本任务是:要求在1970年12月底以前完成自制件分厂、总厂工具库以及机修车间、降压站和材料码头,完成部分仓库、宿舍、食堂的建设等。同时开工的工程项目还有黄鸭泉的洞体、303船台、舾装码头等。大会战的口号是“苦战一百天,誓夺第一个战役大会战的全面胜利”。
        施工会战一开始,由于机械和车辆不足,大批土建材料积压在码头。施工人员、民工和职工组织起来,用板车推、扁担挑和脸盆端,只用了几天时间就把上万吨土建材料运到了施工现场。当时常遇风雨天,给施工造成很大困难,如水泥无法浇注,运输用板车在泥泞的路上难以行走,滂沱大雨还会使已完工的工程遭受毁坏。
        这些困难吓不倒施工人员,雨天拉下的工程,晴天加班补上。当时工地“白天一片人,夜里万盏灯”,几千人昼夜奋战。在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提前13天圆满完成了首次大会战任务,在这次会战中,自治件分厂超额完成七个项目,总厂区完成立体结构面积达48000平方米,几项重大工程如303船台、舾装码头、黄鸭泉耐压加工洞体车间和总厂区材料码头等都已动工兴建。
         第二次基建大会战从1971年1月开始, 其任务是在7月1日前完成十二个项目,计50800平方米的基础及预制件相应的厂内外给排水、动力管道、电力照明网络等;4月底完成分厂建筑工程收尾和到厂设备安装工作,争取5月1日分厂基本建成投产,以保证工地基建施工的需要。
        会战集中国家建委第一施工大队三区队和民工2000多人,采用“分批上马,各个击破” 的战术。到5月1日,分厂按期投产;7月,枣树垄所有厂房包括规模宏大的303主体结构全部完工;总厂江边材料码头、由工程兵负责施工的黄鸭泉耐压加工洞体车间等也于7月1日前胜利竣工。与此同时,东里湾公路基本通车。至此,第二次大会战取得了辉煌战果。
         第三次大会战又叫“黄鸭泉工程大会战”,从1971年7月20日开始。黄鸭泉工程建筑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其中有3个1万多平方米的大厂房,是6214厂基建工程的关键,被称为难啃的“硬骨头”。
        为了做到上得快,速战速决,保质保量地完成这次大会战的任务,在会战现场成立了指挥部,指挥员到第一线直接指挥。在会战中,施工员创造了几个大工号分段突击、流水作业的施工方法,大大加快了施工进程。
        全厂最大的207车间,面积达13000平方米,立柱每根高30多米,重70多吨。在打桩作业中,集中了几十台车辆和1000多名施工人员,昼夜施工,15天就完成了54个大基础,预制好了全部立柱。在短短的三个月中,将所有的立柱吊装完毕,整个工区的厂房主体结构全部完成,质量完全符合施工要求。
职工队伍来自四面八方
        由于6214厂是一个保密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单位,对职工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加之计划定员多达12000人,因而职工队伍建设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中央领导重视和全国各有关单位大力支援下,从1969年底到1972年12月,工地的党政组织认真细致地展开了职工队伍的建设工作。
         6214厂的职工队伍主要来源于全国造船厂、研究所、大学分配的学生、新招青工和部队复转人员等。1969年11月19日,武昌造船厂派出36名先遣队员之后,又支援6214厂700多名职工。随后,408厂、425厂、426厂、431厂、441厂、872厂、874厂、青岛造船厂等也给予大力支援。这些老厂来的职工有技术熟练的老工人,有丰富管理经验和政治思想工作经验的党政干部,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工程技术人员……这些人员是6214厂的骨干力量,在基建转入生产的准备工作中,为6214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后,北京压缩机械研究所,六机部一、二、三研究所和“五七”干校,江西省“五七”干校,青岛海军潜艇学校等,也都积极支援6214厂部分科研人员、医生、干部和教师等。1970年3月,清华大学30名毕业生分配到厂;同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医学院等又有242名毕业生分配来厂。这些年轻大学生来到工厂后, 给工厂注入了新的血液,增添了新的力量。
        1970年3月,工地党组识派人到井冈山地区接受600名退伍战士。同年4月,江西军区独立营等部队又分配了400多名退伍战士来厂。这些经部队大熔炉培养锻炼的退伍军人大部分是党团员,他们是工厂生产和建设的主力军和带头人。
        六机部于1970年6月和9月先后又给6214厂下达3000名招工指标。为贯彻执行这些文件指示,6214厂从1970年8月底开始由厂筹备小组组成4个招工小组,分别到九江、星子、修水、庐山、瑞昌、上饶、波阳、乐平、万年、余干和余江等地招工。到1972年上半年,共接收新工人3900多名。这些青工陆续被送往北京、青岛、福州、南昌、南京、镇江、武汉、广州、天津、上海、哈尔滨、大连等15个地区35家工厂培训。接着,原435厂在江南造船厂培训的364名青工于1972年9月转入6214厂。到1972年年底为止,6214厂的职工人数已达5864人。
         为了使进厂青年工人很快能承担起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任务,培养青工成为具有高度社会主义觉悟、熟练的生产技术、严格的组织纪律和良好的道德风尚的一代新人。指挥部高度重视,特别选派了一批素质好的老工人、干部和解放军政工人员到各培训点负责培训管理工作。工地负责人对青工培训工作提出的要求是:紧紧依靠培训厂的领导和师傅, 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恭恭敬敬、老老实实地向老师傅学技术;学技术要精益求精,干工作要不怕苦,不怕累;具有良好的道德风尚,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反对自由主义。
        由于各培训点都认真贯彻落实对青工培训的要求,使青工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许多青工积极要求进步,严格要求自己,并申请加入党团组织。各培训点都在青工中发展了一批共青团员,而南京和北京培训点于1973年还将表现突出的青工发展为共产党员。如北京培训点发展的青工党员尹国华,其先进事迹曾发表在《北京日报》上。在天津一家工厂培训的15名青工为了保护国家财产,奋不顾身地救火,受到培训工厂的表扬;大连培训点的青工为了挽救危重病人,主动献血;武汉培训点由5个复退战士组成的起重班,被评为先进集体。培训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涌现了许多技术尖子。如北京培训点青工邓浔阳的钳工水平已达钳工五级;大连培训点女青工訾巧云学徒不到一年,就被选为参加万吨轮试航。
        从1972年5月开始,在全国各地培训的青工陆续返厂。这些经过技术培训的青工很快投入了生产,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直到现在,他们中很多人仍是工厂的骨干。
艰苦创业  变缓建为再上马
        经过近两年的基本建设施工,6214厂的面貌日新月异,一幢幢厂房、宿舍大楼拔地而起,一台台崭新的设备安装就位,一条条公路通向厂区四面八方全国各地支援的技术工人和干部已陆续进厂,在外地培训的青工也一一返厂……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现代化的造舰船企业已初具规模,不久将投入试生产,人们期待着这一天早日到来。
        然而,全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1972年召开的全国计划会议,根据国家财力不足的实际情况,中央提出了“缩短基本建设战线”的方针。六机部按照这一精神,做出了“确保重点,缩短战线,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充分发挥投资效果”的决定,并在这一年10月上旬召开的所属单位参加的会议上宣布:6214厂工程缓建,还明确指出,6214厂缓建后两年主要是进行生产性建设和竣工收尾, 相应进行生活区的建设,并利用已经形成的生产能力,组织技术练兵,开展过渡产品的生产和试制工作。缓建令发出后一个月,国家建委一大队、交通部三航局、上海101和104施工队、上海打桩公司、福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福州军区工程兵、六机部安装公司、天津航道局挖泥船队、水电部船舶电站以及闽赣两省民工等施工单位和人员相继撒离工地。至此,6214厂工程进入了缓建阶段。昔日喧腾繁忙的工地,如今显得格外寂静。6214厂领导和广大职工面临着对工厂前途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和选择。
           不是“等、看、要”   而是“争、闯、干”
        工厂的缓建,不啻是颗重镑炸弹爆炸,震动了所有职工,整个工厂陷入人心涣散和思想混乱之中。当时,“工厂下马”、“职工调到‘三岛一市’(秦皇岛、青岛、葫芦岛、上海市)” 的谣言满天飞,职工们没有心思上班,上班时间打麻将、去野外钓鱼的现象到处可见,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成灾。6214厂向何处去? 这个十分严肃的问题摆到了厂党委和全厂职工面前。以王序卿为首的厂党委及时地分析了形势,明确提出:6214厂工地不是下马搬迁,而是要跃马扬鞭;不是“等、看、要”,而是要“争、闯、干”。
        1973年3月,由于施工队伍的撤离,6214厂工地基本建设停顿下来。而刚进来的江西省建筑公司拒绝承担基建“尾巴工程”。面对这种困难局面,6214厂工地党委教育职工,要放长眼光,要坚持学大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自己动手搞基建,自己完善生产手段,自力更生变缓为上, 为国家做出贡献。并响亮地提出了“围墙自己砌,厂房自己盖,设备自己装” 的口号,动员全体职工自己动手建厂护厂。在1974年6月的一次党委会上,党委书记王序卿按照“建厂先建人,建人先建思想” 的原则,提出了实行“三三”制的建议,即三分之一的职工参加生产,三分之一职工参加学习,三分之一职工参加基建。这样,有利于培养政治觉悟高、技术熟练、敢打硬仗的职工队伍。
        在艰苦创业,自己动手为工厂缓建后做贡献的群众活动中,6214厂工地党委及时树立了“分厂三连”成功建造钢引桥的先进典型,从而找到了激励广大职在缓建后为国家做贡献的路子。分厂三连共有职工89人,其中只有15名老工人,技术力量薄弱。他们主要承担加工25毫米以下薄板的装焊工作。但是,他们敢想、敢干,敢于迎接挑战。他们在主要设备和施工场地都比较差的情况下,承担了生产30米长钢引桥的任务。接受任务后,分厂三连党支部先后召开了四次支委会,六次骨干会,统一了思想认识。他们认为建造钢引桥是“炼思想,炼作风,培养新生力量,为今后生产打基础的好机会”。随后,这个连队还开了誓师大会。全连职工在连长的率领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没有吊车就用人肩扛,没有“洋”设备就土法上马;车间工作场地狭小,就在露天场地摆开战场。当时正值盛夏炎热季节,全连职工顶着烈日露天工作,仅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就保质保量地完成了钢引桥的建造任务。钢引桥的建造成功,极大地增强了广大职工自力更生变缓为上的自信心,也使工地党委看到了群众艰苦创业的积极性。党委及时抓住了这个先进典型,决定开展“全工地学三连” 的活动,从思想上纠正“下马”、“搬迁”等冷风造成的混乱。“一花引来万花开”,整个工厂很快出现了厂子缓建心不散,誓为国家做贡献的生动局面。
                      风雨之后见彩虹
        1973年至1977年是6214厂艰难的变缓为上时期,这五年中,全厂职工自己动手完成37项基建工程,总面积达12250平方米,自己安装设备273台,自制非标准设备471台,自制各种工具52753件,安装各种管道10000余米,铺设电缆线14000多米。开通了工程兵部队急需的特种舟桥生产线和3000吨以下民用船舶生产线,累计完成产值6346万元,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已达6000元,从而结束了6214厂吃“基建饭”的历史。
        这五年中,厂党委高举鞍钢宪法大旗,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全厂职工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无穷的智慧,取得了基建和生产的双丰收,赢得了上级党委的信任和重视,并连续两年被江西省委表彰为“工业学大庆先进企业”。
        这五年中,全厂职工在变缓为上的崎岖道路上,淌过了一道又一道的急流险滩,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和磨练,终于拨开乌云见到了希望的阳光。。
转产船舶的闪亮业绩
        6214厂通过变缓为上阶段后,完善了生产手段, 打通了生产线,炼就了一支思想好、作风硬、敢打敢拼,技术上得到较大提高的职工队伍,标志着工厂开始进入全面正常的生产时期。1979年,六机部对6214厂(1980年被六机部正式命名为“国营江州造船厂”) 的生产纲领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生产“09”产品(核潜艇) 调整为生产3000吨级以下军民用船舶。
         1978年,工厂接到为工程兵部队制造特种舟桥和中小型船舶的生产任务,同时,已开工的五条2640马力推轮的生产也在加紧进行。接着,又有两条2640马力推轮开工生产。工厂的生产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
        为了在1979年12月完成4条2640马力推轮生产,船厂成立了推轮生产指挥部,并开始进行推轮生产大会战。全厂干部和工人日夜奋战,在短短的3个月内就完成所有推轮的生产任务,创造了船厂短期内完成生产任务的历史最好水平。1980年,全厂完成总产值3438万元,占年度计划总产值的107﹪,开创了建厂以来完成生产任务的新纪录。
        根据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制订的“国内为主,积极出口,船舶为主,多种经营” 的战略方针,新生的江州造船厂在船舶建造和新产品开发方面不懈努力,并取得丰硕的成果。为工程兵部队建造的6套特种舟桥属国内首创,1984年获部优产品奖。
        自1980年以来,先后建造了635C中型海道测量船、5000吨油轮、2300吨江海直达货轮、90米囤船等各类船舶170余艘,总吨位累计15万吨。其中,拖轮、江海直达货轮和甲板驳船获部优、省优产品称号。
        1983年,江州造船厂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设计并建造了我国最大的沿海双体客轮“瑞昌”号,在经济上实现了扭亏为盈。为使双体客轮顺利下水和为满足今后建造5000吨船舶所需,江州造船厂自行设计建造了总长110米,宽27.5米,举力为2000吨的“庐山”号简易浮船坞。
        1986年,江州造船厂承接了景德市压湾沙金矿采金船的建造任务。为了适应世界船舶市场发展的需要,船厂瞄准了石油液化气船等特种船舶的发展前景,并派技术人员到国外实地考察。
        1991年,工厂率先进入国际船舶市场,承建出口船建造。
        1993年成功建造了出口新加坡230TEU集装箱船和我国最大的内河油船——16000吨自航自卸原油船。这两种船的成功建造,有力地提高了工厂的信誉和建造出口船的能力。按照英劳氏船级社规范建造的230TEU集装箱船先后打入东南亚和香港市场,为国家创汇1200万美元,并进入中国银行公布的机电行业500户创汇大户行列。
        1994年,承接了4艘出口德国的4800DWT多用途船,要求两年内建成……
        通过各种新船型的开发和生产,江州造船厂实现了由单一船舶产品到开发生产多种新产品的跨越,从生产5000吨级船舶到生产万吨级船舶的跨越,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的跨越。与此同时,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造船技术人才得到培养和锻炼,从而增强了工厂在国内外船舶市场上的竞争力。
                       多种经营  开创新路
        江州造船厂以造船主,在大力开发和生产各种军民用船舶的同时,还积极在非船舶产品方面进行开发和生产,并获得可喜的成果。
        1981年,江州造船厂为港商生产的铸铁管,深受港商的好评。
        1982年为美国PIN公司生产了外贸法兰,质量获得用户肯定。
        1984年,船厂与南昌县汽车修配厂联合生产130汽车。
        1985年,为波阳啤酒厂生产了啤酒罐,承接工程兵重型桁架桥的生产任务,并攻克了这种重型桁架精度要求高和加工难度大等技术难关,圆满地完成了生产任务。为开发和生产发电站锅炉,船厂先后和美、英、西德等国的巴布科克公司,以及西德的斯特米勒公司、兰杰斯公司等洽谈过联合生产电站锅炉业务,并于1985年6月派船厂总工程师对丹麦、西德和英国等国的6家公司进行考察。与此同时,船厂还多次派人到国内电站锅炉企业调研, 并设置了锅炉、压力容器设计室,还委派工程技术人员到华中工学院学习锅炉设计与制造,使工厂取得了一、二类压力容器设计制造许可证。1986年以来,船厂先后承接了宝山钢铁厂的房柱、房架、行车架等钢结构件7000吨左右, 总造价达1300多万元;承接大冶钢厂洗涤塔99万元, 焦油器88万元,钢水包70万元,以及冶金工矿配件200多万元;承接波阳、南丰、广济的啤酒罐和柠檬酸罐等250万元。此外,还承接了东方锅炉厂的汽轮机部套和沙大铁路的土方工程等……
        开展多种经营,促进了工厂的体制改革和技术开发,锻炼和造就了技术队伍,并形成一支经营开发力量,同时提高了经济效益(1987年,船厂多种经营收益已占全厂总产值的一半),从而为进一步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品种的开发工作打下基础,也为从单纯船舶产品到多种经营、从单纯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性企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经历阵痛的华丽转身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当时的形势下,由于种种原因江州造船厂与许多军工企业一样,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及企业办社会等历史包袱,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工厂生产经营举步维艰。
        2004年4月,江州造船厂被国务院全国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列入全国军工破产计划项目。
        2005年2月3日被九江市中级法院宣告破产,2005年12月31日破产终结。这意味着,全厂职工又面临着一个严峻乃至痛苦的抉择和考验,刚刚热闹起来的漫漫江岸是否会又一次冷寂下来?
        江州造船厂破产后,原企业800多名职工自筹股金,成立了江州联合造船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3000万元。公司从此轻装上阵,首先投资技改,立稳根基。2006年,根据市场的发展趋势,为了可持续发展,与中船第九设计院合作,委托九院对公司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规划,公司投资4亿多元建设年造船15万吨生产线。
        然而造船是一个资金、技术和劳力密集型的行业,特别是融资和担保是制约船厂承接订单的瓶颈。公司创建初期的股权结构和家底既不利于内部管理,更不可能融资或由银行出具保函,企业无法承接出口订单。早在2004年开始,为稳定职工队伍保持生产不停队伍不散,在无担保无法融资的情况下承接了武汉聚友公司的2艘12000吨多用途船的来料加工制造。但对新公司来说没有新订单,意味着没有后续发展动力。在江州联合造船公司成立初期为有效破解这一难题,经慎重考虑,公司领导果断决定靠大联强进行股权置换,有效解决了造船合同担保和融资的难题。经省领导及有关部门的积极协调,中国瑞联实业集团子公司江西天宇科技有限公司同意为企业提供担保,这不仅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同时也破解了企业无法接单难题。
        在不到一年的接触中,江州联合造船公司与瑞联实业集团之间了解不断加深,进一步加深的合作意向日趋强烈,虽然当时企业破产了,但瑞联集团具有深远的战略眼光,他们看中了公司“与生俱来”的潜质:拥有大型造船生产线设备,有良好的管理团体和优秀的技术产业工人,还有一个与长江相连的天然湖泊。不仅如此,瑞联集团还预测到了国际船舶有需求量大增、市场景气周期拉长、船舶产业利润好的发展趋势。为谋求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瑞联集团有意涉足国际船舶业,而原江州造船厂正苦于没有资金扶持,所以双方一拍即合,洽谈进展十分顺利。
         2006年10月,经过双方多次洽谈,中国瑞联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香港INPAX公司、江西天宇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收购了江州联合造船公司全部股权,注册资本增加至1250万美元。由此,瑞联实业集团正式入主江州联合造船公司,当年就完成工业总产值4.0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74亿元,上缴税金1140万元,创下历史新高。2007年5月,为抓住发展机遇,夯实发展基础,提升造船能力,公司全面启动了出口船基地技改扩能项目,该项目总投资4亿多元,以扩建两座两万吨级船台为核心,以接长舾装码头、平整预舾装堆场等为重点,努力将公司年造船能力提升到30万载重吨。同年9月,通过股权置换,公司成为英属维尔京群岛INPAX公司全资的外资企业。200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5083万元,同比增长84%,完成工业增加值18775万元、同比增长104%,出口创汇8743万美元。
        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公司现有员工1200余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300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0余人, 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中高级技术等级证) 技术工人700余人。公司享有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取得了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证书,具备一级I类钢质船舶生产条件,具有设计制造20000吨级、年造船30万载重吨的生产能力,尤其在20000吨以下的集装箱船、多用途船、重吊船、化学品船等产品上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优势,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先后成功建造了60多艘出口欧亚地区的多种船舶,主要船型有230TEU和670TEU集装箱船、4800吨和12000吨多用途船、14000吨重吊船、16500吨成品油/化学品船12500吨多国用途造船等。
        新的公司被授予一级I类船舶制造企业、江西省首批六家船舶重点企业之一,被评为九江市企业30强,九江市优秀企业,江西省企业100强,江西省优秀企业,并连续三年被评为省国防科工系统先进单位。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分别荣获瑞昌市委市政府颁发的贡献奖、税收上台阶奖。2009年还荣获九江市人民政府颁发的贡献奖。在2012年3月由江西省国资委、江西省工信委指导,江西省生产力学会主办,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调查的首届“江西最具影响力企业”评选活动中,江西江州联合造船有限责任公司获评“江西最具影响力企业”。
        经受了阵阵历炼,昔日濒临绝境的旧厂,终于以一个全新的英姿呈现在世人面前。一座座曾经落寞的生产工房,重又热火朝天。漫漫雄阔的江岸,重又欢声笑语,顽强的江洲造船人,再度挺立起来,并以更豪迈的步伐迈入全国造船先进行列。
        自强的江洲造船人,乘改革春风,漂亮地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
 
江西省国防科技工业文化联合会
电话:0731-88886666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叠山路511号 备案号:赣ICP备2020014980号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