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交响的总指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1-08-17
蓝天交响的总指挥
——记L15飞机总设计师张弘
洪都集团公司供稿
张弘,一个普普通通的名字,连接着的却是祖国航空事业的骄傲。一个并不伟岸的身躯,托起的却是翱翔蓝天的雄鹰。这个没有豪言壮语的汉子,用他的智慧和心血,将一部壮美的蓝天交响曲演绎得美仑美奂,响彻云霄。
一种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全新飞机,要在仅仅两年多时间里,从设计、到试制、到首飞上天,这在航空界无疑是个天大的奇迹。L15(猎鹰)高教机是洪都公司自主创新、自筹资金、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喷气式超音速高级教练机,她的首飞成功,总设计师张弘功不可没。在他的指挥下,由几百名设计员组成的蓝天交响乐团,将洪都公司视为“生命工程”的L15(猎鹰)高教机的研制战歌,演奏得波澜壮阔、气势恢弘。
张弘认为,梦想是支撑一个人不断向前的根本动力,因为有了梦想,原本平淡的生活才会变得富有生机,张弘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够看见自己主持设计的飞机翱翔在祖国的蓝天。为了这个梦想,他甘于寂寞,甘于平淡;勤于学习,勤于研究;从未气馁,从未停歇。自他1984年毕业于南京华东工程学院航空自动武器专业以来,就一直在公司从事飞机设计和科研管理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了10多种机型的研制,经验丰富,硕果累累,多项成果为国内首创。其中在某型号工程任副总设计师期间,他主持某通信系统的研制工作,采用的多项技术属国内首创,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重大进展,被原中航二集团和有关部门联合评定为一等奖。
在科研管理方面,张弘显示出了他独到的才能。在飞机设计研究所任副所长期间,他主持了某工程研制保障条件的建设。由于他思维超前,敢于创新,善于管理,精心组织,使飞机设计研究所多个试验室的试验能力迈上了新的台阶,特别是电磁兼容试验室通过改造后,目前已成为我国同行业中设备最先进、试验能力最强的试验室。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2003年,洪都公司将眼光瞄准世界前沿,着手开发新一代高级教练机——L15,并任命张弘为L15总设计师,2004年,由于新老交替,张弘又被任命为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两个重担几乎同时落在了他的肩上。
面对L15研制周期短,技术难度大等诸多困难,张弘临危不乱,从容应对,缜密分析,超前思考,团结班子成员,发挥了总设计师系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调动了全体参研人员的积极性,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从2003年9月开始,飞机设计研究所实行“6•11”工作制,全体参研人员在张弘的带领下,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1个小时,于2003年11月,顺利完成了L15飞机总体方案设计工作;2004年3月,完成了L15高教机的初步设计。2004年6月,L15型高级教练机冻结技术状态,转入详细设计。
紧张的战斗开始了。张弘率先打破了“6•11”工作制,坚持每周7天都上班,不仅如此,他每天都是最早到,最晚才走,几乎每天工作到深夜,有时候甚至到凌晨,每天睡眠时间平均不到5个小时,能睡个好觉对他来说真的是一种奢望。出差坐飞机对于他来说,是最大的享受,因为在飞机上手机必须关掉,而此时恰恰是睡觉的大好时机。作为型号总师,又是设计研究所所长,他不仅要决策技术问题,还要处理许多行政事物,所里的同志一致公认他精力充沛,就是中午吃饭的时间,他也要处理很多文件。他的脑子整天都在飞快地转,会议一个接着一个,需要他敲定和协调的问题也是一个接着一个,他总是安排得轻重有秩,急缓有序,统筹兼顾,有条不紊。碰到技术问题,他沉着应战,带领大家逐一进行梳理,甚至通宵达旦,不解决问题决不罢休;碰到行政问题,他也要妥善解决,处理 问题不过夜。2004年年底,正值L15高教机详细设计进入攻坚阶段,飞机设计研究所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前一天,张弘处理完技术问题已到半夜,才开始起草第二天大会上的所长工作报告,一直写到凌晨4点才回家,第二天,还照常上班,参加会议并作报告。
张弘的行动激励着大家,在他的感召和带领下,飞机设计研究所全体参研人员发扬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L15高教机的详细设计,并于2005年初发出了全套样机试制图纸,创造了航空史上新奇迹,为实现首飞争取了时间。
张弘说:作为型号总师和行政一把手,光带个好头是不够的,关键在于管理和创新。作为三代机的研制,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学科交叉更加复杂,系统集成度更高,对分系统协同工作的要求也更加强烈,对总设计师的组织协调能力无疑是个严峻的考验。
张弘提倡以人为本,共创和谐工作环境。他温文尔雅,文质彬彬,说话和言细语,娓娓道来,对部属从不严加指责,更不妄加批评,而是和风细雨,一语中的,切中关键和要害,他的睿智和人格魅力让他不Å自威,不严自威。在工作中他非常重视培养锻炼年轻人,关心老同志,为使高教机研制工作顺利进行,还邀请已退休的厂、所领导进行座谈,请他们献计献策,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在大干的日子里,大家没日没夜地加班加点,他提出给全所职工家属发慰问信,使型号研制工作得到了职工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在型号研制中,他推广新技术,推行项目管理,任务落实到人,要求处理问题不过夜;在高教机进入初装、总装和首飞前要完成各项试验的日子里,他及时成立高教机现场服务组,要求设计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理暴露的各种问题,确保工序正常运转,各项试验万无一失。
自主创新一贯是洪都公司的主导思想,也是飞机设计研究所多年来坚持的生存法则。张弘认为,要使L15高级教练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与当前世界上正在研制的新一代高级教练机同步发展,突破气动、结构、航电、飞控等一批关键技术,踩在巨人肩膀上寻求新的发展。所以首先在L15的总体设计方案上,就瞄准了世界航空产品的先进水平,按照第三代和新型战斗机的训练要求,进行了全新设计,并且从设计、工艺到生产制造全面实现数字化,采用并行工程,数字化建模、电子样机协调。在设计之初,试验、工艺系统就开始介入,了解设计方案,在方案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工艺性问题;在详细设计阶段,成立设计与工程联合项目组,设计与工艺部门充分地协调,大大缩短了工程制造阶段的周期。这些举措在国内新机设计史上是极其罕见的,张弘和全所干部职工克服了巨大的压力和困难,经受住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创造了航空史上新的奇迹,为实现首飞争取了大量的时间。
张弘认为,创新是需要勇气的,但更需要的是智慧和科学方法。电传飞控系统是L15高教机的一大亮点,然而当时在确定研制方案的时候,很多同志不赞成采用电传飞控系统,认为技术难度大,研制风险高,弄不好有可能失败。但张弘没有退缩,他认为既然要研制新机,就必须瞄准世界航空技术前沿,虽然飞控系统研制对于公司来说还是空白,而且时间也很紧,但通过科学分析还是可行的。 作为总设计师,他坚持了自己的观点。他带领总师系统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建起了一个全新的飞控试验室,同时充分借鉴国内外的研制成果,完成了飞控系统的研制工作。这一创新,使L15高教机成为国内第一个采用三轴四余度数字式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教练机,其飞控计算机和舵机采用了最新技术,一举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另外,L15先进的综合航电系统和良好的人机界面、大边条翼身融合体布局设计等,都是国内最先进的水平,不仅达到了三代机水平,而且兼顾了第四代战斗机的设计特点和要求。
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作为飞机总设计师、飞机设计研究所全体科技工作者的总指挥,张弘处事非常严谨,对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求落实到位,决不允许有任何疏漏和偏差。飞控系统的在环试验,是飞机首飞前地面试验的重要环节。第一次在环模拟飞行试验结束时,飞行员依据他们平时的飞行经验,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目前的仿真状态与真实的地面滑跑特性有所差异。虽然只是飞机的滑跑状态与飞行员的真实感受有点偏差,并不影响真正的飞行,但张弘却高度重视,他强调,我们要尽最大努力,保证飞行员在地面模拟试验中的感受与真正飞行时相吻合,这样才能保证首飞的成功。他立刻召集相关专业的同志对原始气动数据包、仿真方法进行复查,初步分析定位后,组织人员连夜攻关,经过几个昼夜的反复调试,终于在第二阶段的在环试验中,得到了首席试飞小组的认可,仿真状态完全满足仿真试验要求。飞控试验就是在这种严谨的作业中圆满完成的,在首飞成功时,猎鹰的首席试飞员、中国试飞院空军试飞团团长、国家特级飞行员张景亭向记者介绍道:“首先第一感觉就是,这个飞机非常好,和地面试验一样,没有偏差,而且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好一些。说明飞机的设计和地面试验、以及地面的准备工作是比较完善的。”飞行员的评价,毫无疑问是对张弘和全所科研人员最好的褒奖。
自猎鹰01架于2006年3月13日首飞后,猎鹰03、05、06架相继研制成功,飞上了祖国的蓝天。猎鹰03架飞机于2009年参加了第11届迪拜国际航展,代表中国与欧美国家的先进飞机竞技蓝天。猎鹰06架于2010年参加了第八届珠海航展,看到猎鹰的精彩表演,中航工业总经理林左鸣欣然题词:“把猎鹰打造成中国又一型名机”。张弘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他将继续带领他的研制团队,奏响蓝天的交响,让猎鹰飞机成为中国的又一型名机,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自《砺剑》,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