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鄱大地,人民军工一心向党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2-01-14
90年的风雨兼程,90年的艰辛探索,90年的砥砺奋进!时间轻轻划过指尖,人民军工迎来创建90周年的伟大时刻。回望这段征程,人民军工从初建到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无不彰显人民军工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远大精神追求。奋进的车轮,载着千千万万的人民,书写了人民军工光辉灿烂的历史,在这段伟大征程中,留下了深深的车辙,那些印记将永远记载着军工人励精图治、创新图强的峥嵘岁月。
1931年10月,在南方的一片红土地上,我国创立了第一个大型综合性兵工厂——官田中央兵工厂,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兵工在赣鄱大地上诞生了,从此江西成为人民军工的发祥地。与此同时,“强国必须强军,强军必须强国防”的思想意识,随着江西红色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发展,在人民内心深处留下深深的烙印,成为一直以来坚不可摧的永恒信仰。他像一道光,给与人民希望和力量,激励着万千同胞为赢得一个新的中国而奋不顾身、勇往直前。
纵观江西军工史,从南昌飞机厂的组建,到江西开展小三线建设,再到江西省军工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成立,这片红土地开启了屡创辉煌的新大门。新中国第一架国产飞机(初教5)的诞生、第一架自行设计的超音速喷气式飞机研制成功、第一辆自行研制的摩托车试制成功、国产第一枚海防导弹“上游1号”导弹仿制定型、第一架大型直升机自行研制成功、首制鱼雷快艇在江新造船厂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清漂船“三峡清漂1号”顺利下水等等,这些成功的大事记,为江西军工史辉煌的历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江西成为国防科技大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江西人民军工自创建已来,成绩斐然的背后是数以万计的军工人,紧紧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永远跟党走,坚定地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把对人民军工的博大情怀和滚烫的热血之情厚植于内心,在一代代领导班子的正确带领下,与时俱进,积极探索,不断奋进,使江西军工一步步从走上正轨,到步入“创新图强”的快车道,成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漫漫长夜里,江西人民军工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凭借一腔热血和心中不变的信仰,在没有设备、场地、先进技术等条件的支持下,不停探索、勇于创新、发愤图强、同心协力,将一架架直升机,从仿制到自主研制,从有人到无人,从大型到小型,从军机到军、民机多领域突破,在增强国防力量上,始终秉持着舍我其谁的大无畏精神,为取得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作为一名直升机所工作人员,非常荣幸能够亲眼目睹新时代航空事业的蓬勃发展,时时刻刻感到无比自豪,内心由衷地敬佩为家国大业无私奉献的每一代军工人。他们是人民军工事业的开拓者,是强国基业的贡献者,是新时代家喻户晓的英雄,更是新时代每一个中国人的榜样。虽然时间会消逝、时代会翻篇,社会在变迁,但历史的图谱会永远记载每一个可爱的名字,中华儿女也会代代相传每一段感人的奋斗故事,将军工人的奋斗精神和力量凝聚到促进中华民族实现共产主义主义的宏伟目标中。
通过江西人民军工的发展历程,回望人民军工发展的90 年,是一部征途漫漫的历史。你看,一架架新型直升机成功首飞,划破北京天安门上空的云彩,绘就出一幅幅绚烂的强国画卷;一项项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现代社会的智能化水平,赢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认可和赞赏;一件件现代化装备成功应用于实操现场,促进了国防科技的进一步深化发展。曾经那个满目疮痍、不堪一击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桩桩件件都在证实中国共产党领导者的远见卓识和中国人民的伟大。欢呼吧,惊叹吧,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出的强国之路。你看,强国之路就在脚下,伟大复兴之梦触手可及。
历史来自畴昔,历史也连着未来。无数历史证明,伟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现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需要我们坚定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决策部署,弘扬军工精神,传承军工信仰,坚定不移地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站在“十四五”新征程的新起点上,人民军工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更加艰巨、重大,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唯有一心向党,将“精忠报国,矢志强军”的坚定信念付诸于实践,才能继续书写人民军工新的华章,才能早日实现我国的强国梦强军梦。
90年永恒不变的初心,90年一心向党的信仰,90年孜孜不倦的探索,90年勇往直前的奋斗,90年日积月累的突破,90年光辉灿烂的成果,90年历史性的飞跃。我们坚信,不久的将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挺直强军强国的脊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奋斗吧,军工人,让世界惊叹中国强大的国防力量;拼搏吧,华夏儿女,让中国更加繁荣富强!
(作者: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曹银花;该作品荣获省国防科工文联“军工杯”“一切献给党,责任永在肩——纪念人民军工创建90周年”征文竞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