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理论研究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 推动军工文化建设跃上新台阶

发布时间:2021-08-24 06:36:28|栏目:理论研究 |浏览次数: 193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 推动军工文化建设跃上新台阶
——传承军工文化弘扬军工精神  开启文化军工新时代浅谈
杨章跃
 
       所谓“文化”,在古汉语解释中,主要侧重于精神层面的“以文教化”,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既有政治内容,又有理论意义。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注重和谐、强调内部凝聚力的文化,是讲究天人合一,兼容并济,力求经世致用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伴随时代发展不断进步的文化。也正因为如此,中华民族历经盛衰荣辱的磨难,依然屹立于东方,而且以更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在复兴之路上扬帆起航。
       党的十八大报告科学把握当今文化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高度和宽广视野,深刻阐述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政治方略和目标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为我国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描绘了“路线图”。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作为一名军工宣传文化战线工作者,在感到倍受鼓舞的同时,更感到肩上责任重大。
一、站在战略高度增强军工文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谈到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继承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通过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只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才能进一步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支撑。一个国家如此,一个行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亦然。从我们军工行业来讲,建设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必须有先进的军工文化作强力支撑。十八大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为军工文化大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军工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优秀文化,是军工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在86年的风雨历程里,人民军工在为人民战争和国家建设提供了充足的武器装备和急需的民用产品的同时,培育了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沉积了深厚的军工文化底蕴,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军工文化体系。特别是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军工报国、甘于奉献,为国争光、能攀高峰”的人民军工精神为内核的军工精神和“国家利益至上”的军工核心价值观,已成为军工行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
       加强军工文化建设,是军工行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实际行动。推进军工文化建设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重要讲话对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批示精神,以“国家利益至上”为核心价值观,以弘扬二十四字人民军工精神为重点,结合各单位实际,进一步总结、提炼和培育具有本行业本单位特色的军工文化体系,构筑军工行业精神,创新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员工素质,提升文化品位,树立军工良好形象。
       人民军工奋斗的动力来源于军工精神的核心价值体系。军工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构建军工文化体系,必须要突出军工人“国家利益至上”的核心价值观,这是国防科技工业的精神之魂,更是军工文化之本。
二、大力弘扬红土地孕育的军工精神,推动江西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建设
       江西是人民军工的发祥地,是军工精神形成之源。长期以来,江西国防科技工业重视加强军工文化建设,倾力打造军工文化建设高品质平台,坚持用“国家利益至上”的军工核心价值观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军工报国、甘于奉献,为国争光、勇攀高峰的军工精神凝聚人心,大力弘扬江西红土地上孕育的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知难而进、勇挑重担、善谋实干,是江西军工人数十年形成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财富,是江西军工文化的具体体现,这也正是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取得事业成功和胜利的法宝。实践证明,军工文化是军工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是人民军工战胜重重困难、取得辉煌业绩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建设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的强大法宝。
       一是明确军工文化建设的思路,完善军工文化体制机制。近年来,江西工办认真贯彻落实原国防科工委《关于加强军工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军工文化建设指南(试行)》和国防科工局《关于加强国防科技工业新闻宣传与军工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成立了江西省军工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全国首家地方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军工文化联合会,设立了江西省军工文化专家委员会,明确了军工文化建设主管领导和主管部门,形成了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和各军工企事业单位纵向的军工文化建设协调机制,加强了军工文化建设工作的总体统筹和协调。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管、职能部门抓落实、全体员工积极参与的军工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和工作格局。
       二是开展军工文化创建活动,大力弘扬“国家利益至上”的军工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观。江西省国防科技工业系统结合行业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各种主题学习教育和宣传活动,大力弘扬“国家利益至上”的军工核心价值观和二十四字军工精神,并以此为核心开展军工文化创建活动,军工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和社会辐射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2011年以纪念人民军工创建80周年为契机,卓有成效地组织开展了系列军工文化活动。10月11日成功举行了兴国官田中央兵工厂军工教育基地竣工典礼;在兴国县将军园举行了“把一切献给党”——纪念人民军工创建80周年文艺晚会;与江西日报社联合开展了纪念人民军工创建80周年征文评选活动;编辑出版了《崛起之魂—人民军工80年纪念珍藏邮册》;组织编撰了《砺剑—江西军工的辉煌历程》纪念文集;开展了表彰慰问为国防科技工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功勋模范和军工老战士活动;开展了纪念人民军工创建80周年系列宣传活动,热情讴歌了国防科技工业的辉煌成就,扩大了江西军工的社会影响,树立了良好形象,提升了江西军工的文化品位。这些年,我们充分利用重要节庆、纪念日及各种活动周、宣传月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精心培育各具特色的劳模文化、班组文化、精益文化、型号文化、质量文化、保密文化等,充分展示军工人自强不息、奋勇争先、甘于奉献的时代风采和军工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士气。
       三是充分发挥基地的教育激励启迪功能,进行革命传统和军工精神教育。在国防科工局和中国军工文化交流协会的具体指导下,我们积极抓好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和军工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的培育创建工作,先后有5个单位被授全国军工文化教育基地,1个单位被授全国军工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特别是注重官田中央兵工厂旧址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使之成为国防科技工业系统的学习人民军工优良革命传统,弘扬军工文化,传承军工精神教育的重要基地。我们经常组织行业内干部职工赴基地参观学习,进行革命传统和军工精神教育,使军工精神不断发扬光大、薪火相传。
       四是充分利用军工文化产业公司平台,把江西军工文化产业做大做强。2012年9月,由军工企业文化工作联合会牵头成立了江西东方神剑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去年又对东方神剑公司进行了股权调整,由江西军工控股集团绝对控股,主要开展五个方面的业务:(1)文化空间拓展和文化品牌培育,主要为军工企业乃至社会提供文化创意、咨询服务;(2)军工特色文化旅游,如组织到卫星发射基地观看卫星发射,开展“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学习实践活动,组织观看珠海航展,开展军工遗址和现代工业观摩学习等活动;(3)组织培训,在井冈山建立“走进崇高”培训基地,主要进行井冈山革命传统和井冈山精神学习教育,开展国防科技知识、军工文化、企业管理等方面学习培训和业务拓展;(4)文化产品开发经营;(5)知识产权(专利)代理服务,等。有效整合行业优势资源,壮大军工文化产业,带动全行业军工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充分挖掘发挥军工文化资源和优势,不断推进军工文化创新发展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还存在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明确了解放思想是创新驱动之魂,科学管理是创新驱动之基、履行使命是创新驱动之要、培育人才是创新驱动之本。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时代要求和战略全局出发,第一次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体现了中央对文化建设前所未有的重视,更加坚定了全行业建设先进的军工文化的信心。各单位结合实际,进一步总结、提炼和培育具有本单位特色的军工文化体系,体现爱国主义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构筑军工行业精神,创新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员工素质,提升文化品位,树立军工良好形象。结合当前形势,就如何加快推进江西省军工文化建设,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有效整合军工文化优势资源,推进具有地方特色的军工文化建设。军工文化建设既要坚持全行业的重点,又要突出地方和航空、船舶、核工、兵器等各个行业以及企业、院所、高校等各类单位的特点。要通过调查研究和理论研讨等,开发江西丰富的红色军工文化历史资源,有重点地抓好军工文化示范基地的建设,加强宣传与交流,有效整合我省军工文化建设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其引领和示范作用。据此,我们将进一步组织力量,搭建我省军工文化建设的交流平台,在整合资源、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及推进江西军工文化创建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组织中央在赣和省属军工企事业单位,以及省内其他承担军工科研生产任务的单位,开展军工文化建设工作的交流,围绕建设具有江西特色的军工文化进行研讨,推动形成具有江西特色的军工文化。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广大员工参与军工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以军工文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把领导者的主导作用和全体员工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坚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的方针,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提炼一个单位的精神或管理理念时,要广泛征求意见,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等方式,让广大员工参与发表意见,使提炼的精神、理念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同。在设计行为规范、完善管理制度时,既要坚持严格的要求,又要体现人文关怀。要坚持求真务实,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贴近职工群众,反对形式主义。要以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军工文化的体系,用伟大的事业凝聚人,用科学的机制激励人,用先进的典型教育人,用优美的环境熏陶人。要通过多种宣传方式,运用军工文化建设的成果,持续不断地对员工进行教育熏陶,使全体员工认知、认同和接受军工文化建设的成果,养成良好的自律意识和行为习惯,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提高,既当军工文化的建设者,又做军工文化的传承人。
       三是坚持统筹兼顾,做到军工文化建设与其他各项工作有机结合、共同推进。要把军工文化建设纳入军工发展战略,与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廉政建设,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等相关工作有机地结合,统筹规划,重点推进。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在继承军工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做到与时俱进,提炼和培育具有时代特征的军工精神,促进军工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要坚持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做到兼容并蓄,既突出本行业、本地区、本单位的特点,又体现以“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为核心的军工全行业特色。在工作中,军工文化建设要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使军工文化建设与其他工作相互促进。要善于运用军工文化建设成果进行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军工文化引领、教育、规范的作用。
       四是创新军工文化建设手段,丰富和优化军工文化载体。既充分发挥单位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功能,更注重利用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加强军工文化建设中的互动。要重视和加强对文化娱乐、文学艺术、书法、美术、摄影、体育等各种业余文化社团组织的管理和引导,组织开展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在单位内部因地制宜设置一定的宣传栏、标语牌等文化设施,在突出位置展示企业精神、管理理念,营造军工文化氛围。要为军工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加强军工文化的硬件建设,完善单位新闻媒体、职工培训中心、文化活动场所等设施,发挥其在军工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要重视培养军工文化建设的各类人才,造就一支军工文化建设的骨干队伍,同时要加强对管理者、专职人员和全体员工的军工文化知识培训,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推动军工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江西省国防科技工业文化联合会
电话:0731-88886666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叠山路511号 备案号:赣ICP备2020014980号
网站声明